5月 14

熟能生巧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材

间断了近一年的锻炼终于恢复了!虽然以前有一定的基础,但恢复起来还是异常得艰难。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1. 动作虽然还记得,但想到未必等于做到。特别是刚开始的一两天,对于连贯、流畅、协调等一切要求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因长时间使用鼠标而耸肩,平时感觉不到,等到压肩的时候才发现异常得疼痛,看来右肩已基本废掉。
3. 以前对刚柔协调的不好,现在则是非常不好;不是一味得刚,就是一味得柔,始终不能将两者糅合在一起。
4. 动作的基本框架基本没什么问题,但细节之处却是要形没形、要样没样,处处需要纠正。
5. 体力严重不支!虽然能够勉强坚持下来,但到了架子的后半段基本上都在喘粗气,形神皆严重走样。
6. 晚上有一位保安过来玩了一会,看他玩棍,虽然好多地方断断续续甚至走样,但还是有值得称赞的地方,特别是挂棍和撩棍的转换,一看就是练过的。据他本人介绍,他已经二十多年没玩棍了,这么看来当年他的基本功应当非常扎实。与他相比,自己不过才放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连最基本的挂棍、撩棍等都异常得手生,更别提流畅了,真是丢人!
7. 试了一下鲤鱼打挺,结果不出所料,鲤鱼变成了死鱼……
8. 凡事贵在坚持,如果说世上真有真理的话,那恐怕就是熟能生巧了。这两天明显感觉比最开始的一两天好多了。
9. 功夫,功夫,消耗的是“功夫”,得到的也是“功夫”。……【阅读全文】

5月 10

【旧作】红楼遗梦(观《金玉良缘红楼梦》有感而作)

之一
百世荣华陌上雪, 未经日暖欲消融。
两园钟鼎尽陷淖, 一对门狮独倚松。

之二
姑苏弱女亲门远, 金陵祸胎官路穷。
欲取花间长寿露, 误提风里薄命灯。

之三
多愁多病身如玉, 倾国倾城貌似花。
甘露三生还以泪, 至今绛草向石斜。

Continue reading

5月 09

哀民曲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一则短新闻:山东中部、南部降大到暴雨。
前一段时间听说山东大旱,猜想有可能会重复十年前的惨剧。十年前家乡连旱数年,小麦形如韭菜,颗粒无收。迫于生计,青壮年大多举家搬迁或出外打工,留守的基本上只有老弱妇孺了。说十室九空有些夸张,但荒芜的庭院、过膝的野草在村中却是处处可见。
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不知村中现在的境况如何,也许只会比预料的更糟。
希望旱情早日缓解,千万不要重复历史。
禁不住拿出2005年左右写的一首诗来,回顾一下历史,祈祷一下未来。……【阅读全文】

5月 04

与艺术学家谈生物信息学

(2009年)前两天在苏州参加第七届国际生物信息学研讨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Bioinformatics Workshop)的时候,有幸与苏州大学的一位艺术学家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交谈,却受益匪浅。

那天早晨,吃早餐(自助餐)选饭菜的时候,听见一位先生和一位同学在谈论生物学的问题。为了听听他们的讨论,我端着饭菜坐在了他们的旁边。奇怪的是,那位先生一直问一些“幼稚而且简单”的问题,看样子他不是学生物的。后来,当他问道“线粒体是什么东西”时,那位同学顿住了,估计是在想该怎么向他解释这么复杂的一个细胞器;此时,我借机插了一句“细胞中的线粒体就相当于人体中的心脏”。也许是我的类比过于“贴切”了,那位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想到(这个类比)的?”这一句不经意的“插足”,使那位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我的身上。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他是苏州大学的一位艺术学家。接下来,这位艺术学家的“矛头”便指向了我;问了我好多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个:

Continue reading

5月 04

漫步苏州古城 畅谈国际龙星——简记2009年龙星计划苏州之行

2009-6-13至2009-6-21的苏州之行结束了;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也有不少收获。简要记录一下,与同行们分享。

前五天(14-18)以龙星计划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主,由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梁杰教授主讲。可能是粱老师自己以研究蛋白质结构为主,整个课程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蛋白质结构的内容;至于生物信息学中其他的内容,除了序列比对占据剩余的时间外,其他如数据库、进化分析等基本上未提及。而且,原本计划五天的课程,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全部讲授完了。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收获不是很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收获——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好好享受了一下苏州古城的秀丽、幽雅,欣赏了一番相映生辉的美女与美景;可惜天气比较闷热,有点扫兴。

后三天(19-21)以第七届国际生物信息学研讨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Bioinformatics Workshop)为主,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著名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专家,包括郝柏林(院士)、陈润生(院士)、龙漫远、徐鹰、刘小乐、王伟、李程、李蔚、于军、李亦学、梁杰、张阳、韩敬东、蒋华良、沈百荣等人。由于会议安排过于紧凑、会场太小,再加上空调太小、天气闷热,整个会议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过在报告过程中,时不时地会看到有思想火花在闪烁,而且气氛相当活跃,特别是第一天晚上的座谈会,更是异常得“火爆”。总体看来,这次会议还是比较成功的。

会议中每个人的报告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某些演讲者的讲话却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下面便以演讲者为单位分享一下这些科研大家睿智的思想: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