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4

九九歌与九九消寒诗

  •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九九消寒诗

清 王之瀚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姿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钓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褐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欲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Continue reading

12月 11

[转]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之注解四讲

第一讲:《韵》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
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底。注意入声字。

第二讲:《声》

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即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两联之间粘相处。
即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为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Continue reading

12月 11

[转]关于《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的对话

一、作者应是近人或今人

青青:网上搜到《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如上),不知何人所作,特请教。
帅爷:估计是近人或今人。理由有二,一是口诀称《佩文诗韵》为古韵,应不是古人的称呼,古人当称为今韵,古人称古韵的,当是隋以前语音。而《佩文诗韵》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期间编辑成书的,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部标准韵书的规定,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换言之,在清代,也称《佩文诗韵》为今韵的,虽然它属平水系统。
二是有“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的说法,这显然是修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未妥,古人亦有说法,然影响不大,近人王力先生作了批判后,方广为人知。且以王力的博学,尚没提有“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的说法,故知作者当在王力的批判之后。

青青:您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比如口诀云“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似就是王力的归纳。尤其是拗救,基本就是王力的线路。
帅爷:当然,这都是猜测,具体是谁还有待知情者告之。

二、口诀对初学者相当有用

青青:您觉得学习这口诀有用吗?
帅爷:口诀者,方便记诵也,并非秘籍,学了就懂律诗的“十全武功”。然对于初学者相当有效。余年幼时得《草书歌》,亦是口诀一种,上手很快,不一年草书大约能看明白。《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当具同样作用。当然,这类口诀也有毛病,不宜对会家说,因为它不过是规范,让初学者懂规矩,然而“先规矩而后巧”,乃百艺规律。人家“巧”去了,你还跟人家说“规矩”,那是幼稚。比如说,其云:“佩文古韵为依据”,就不可以拿去规范人家,比如人家用《切韵》、《广韵》,又有何不可,换言之,清以前人又向哪里去找《佩文诗韵》。唐宋人可离开《佩文诗韵》,今人当然也可离开。况且,当今使用者,乃普通话也,故用新韵,毫无疑问地是方向。然“规矩”以后,当自择流向而变,不可自作茧。
Continue reading

12月 11

[转]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
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
3、本口诀遵古韵。……【阅读全文】

12月 11

[转]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兹简要说明之。

  •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一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Continue reading

12月 11

[转]格律诗中的脚

律诗的用韵也叫押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学习律诗的用韵,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脚,以及怎样才算是脚分明。所谓脚,即格律诗中每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句的脚,即韵,称为韵脚。不押韵句的脚,称为白脚。脚是在声律的范畴内而言的,其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韵脚的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就是平仄通押,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二是白脚与韵脚的平仄必须相反,否则便是踩脚,这在格律诗中也不是不允许的。……【阅读全文】

12月 11

[转]格律诗之对和粘

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 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枫落残红 撰)……【阅读全文】

12月 11

[转]格律诗之特拗

一、将七言定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五言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式,称之为“单拗”或“特拗”。与其谓之拗,毋宁称做另一种“定式”更为恰当,如“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唯应注意者,此种句式之顶节第一字,应避免用仄声字为原则,盖一用仄声字,则又形成头节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绝对。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等等,唯初学仍以尽量避免为 宜。
二、将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五言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即将七言出句之第六字,或五言出句之第四字,易平为仄。而以七言对句之第五字,或五言对句之第三字,易仄为平以救之。此类句式多数用于首联,间有用于其他二、三、四联者,唯机率较少。盖唐人于诗之起句,皆给予较大之发挥空间,不甚注重格律也。如:“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出句“此”字该平而仄,而以对句“空”字该仄而平救之。
(林正三 撰)……【阅读全文】

12月 11

[转]格律诗之三仄脚

所谓“三仄脚”,是指律绝中“平平平仄仄”的变例,即“平平仄仄仄”,七言则为“仄仄平平仄仄仄”。这种格式容许不容许呢?它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和好恶来决定,要看唐人的创作实践。查《唐诗三百首》,三仄脚不乏其例:“云霞出海曙”(杜审言),“潮平两岸阔”(王湾),“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常建),“山中一夜雨”、“兴来每独往”、“朝罢须裁五色诏”(王维),“童颜若可驻”、“风鸣两岸叶”、“只应守寂寞”、“迷津欲有问”(孟浩然)。“蜀僧抱绿绮”(李白),“江流石不转”、“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浮云一别后”(韦应物),“天秋月又满”(戴叔伦),“平生自有分”(司空曙),“凄凉蜀故妓”(刘禹锡),“淮南一叶下”(许浑),“空园白露滴”(马戴),“蕃情似此水”(张乔),“承恩不在貌”(杜苟鹤),“乡书不可寄”(韦庄)等。
(尹贤 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