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打法,练法和演法(附:剑招“风摆杨柳”的练习要点)

资料来源:“单剑看手,双剑看走”与“风摆杨柳”剑式的练习要领

打法,练法和演法

昨天在教学堂师生们练拳剑。学堂某老师说:某某太极名师说,要学好拳,一定要先练好套路。为啥我只让大家练单式,不练套路?

对这死脑子的昏话,我实在无话可说。此人练拳不动脑子,多年没长进,套路,单招,都没见她好好练。可偏偏“挺有自己的见识”,喜欢到处乱抓一些自己也不懂的结论来乱说。因此我没好气地说:你去找该名师学吧,我不懂这一套,我只懂我的这一套,我只会练单招。

把打法和练法合成一路,以为练法即是打法,是所谓的太极门人和内家弟子的愚痴。完全就不懂太极的奥秘和要窍。

可是,如果把套路看成是“练法”,就是更大的笑话了。因为所谓的“套路”,其实连“练法”都 算不上—-它是“演法”—-公开表演用的“拳法”,用于自娱或者娱人。如果谁以为把套路学好了,甚至到处遍访名师,学了十路八路的各门派“秘传套 路”,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实在是愚不可及。除非你的目的是想要跑江湖卖艺,否则学套路实在没有多少意义。

这一点,无论内家外家,都是一样的。就算是“打练合一”的外家拳,也不能通过“套路”来提高武术技击水平。那种拳打起来威风十足,精彩激烈,足够吸引“眼 球”的外家拳套路,究其根子,恐怕就是旧时代跑江湖卖艺赚点小钱的跑场子的功夫。即使是现在,也是热闹场所出来表演一下的“小众艺术”,非关武道和技击。 内家拳的“套路”,我估计是原来的古人练成后“自娱”的功夫,或者是圈子内考较弟子们功夫的表演要求。因为练到什么程度了,走一走拳,就很容易看出来功夫 水平。至于这种内家拳的表演想要用来跑江湖的话,恐怕没人会认账。不像现在的太极套路到处表演,还有大批人捧场。不过要得到“普罗大众”的欣赏,现在的太 极拳套路,似乎也忍不住要加点发劲的动作才能叫好。武当山的“内家拳表演”项目,跟少林式的公开套路表演也差不多,仅仅是加上了一些道家的衣衫和道具罢 了。这也很正常,看客们反正也不懂。不过我知道的古拳经中,绝对没有说什么套路和招式的事情,说的“太极十三式”,乃是指十三个法门要点,而不是招式,更 非套路。

简单一点说,套路也不是不可以学,而是等你拳术已经大成以后,再“学”不迟。可是,这时候,你恐怕已经不需要学了,自己都可以“创拳”了。比如:都是学杨 氏拳的,为什么后来分出什么孙氏,吴氏,郝式,杨氏也分有大架,小架,什么府内派等等?谁传的?不就是每个老师,当年的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练习的心得和自 己的体悟,自己“创”的一套吗?这么执着于“传统套路”干什么呢?

赵堡拳内部传闻:当年郑悟清到西安去,怕西安藏龙卧虎,能人众多,担心自己的功夫“镇不住场子”,去请教老拳师。老拳师就传了一招“上金刚”(金刚三大 对),告诉他吃透这一招,就不用担心了。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情很玄乎,我却认为很好理解—平时练习的“上金刚”是练法,不懂变化的话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此要“出师”之前,老拳师就会把这一招的“打法”和“变化”传给他,触类旁通,一套拳的精要他也就能理解了。平时只要认真练好这一招,其实真的没有什么 好担心的。懂的人看了“上金刚”,就自然知晓:这一招真搞通了,的确打起来也就够了。就像是陈氏拳的“搬拦捶”一式,会用,会变化的话,实战起来是非常 “好用”的,左右逢源。

如果无法体会这一招一式的妙处好处,练再多招式都没用;不用把赵堡的72式,乃至什么108式都天天“好好练”就会出功夫。我看人练赵堡拳套路的,第一式 的“上金刚”如果演不出风卷云涌的气势,以及环环相套的圆活连绵劲路的话,其他后面的招式,都是不用看的了—不会有真功夫的。

真的学好了“上金刚”一式,其他的招式都不用学了。这行吗?如果你是学“技击”的,当然就“行了”。不过如果你是“吃这碗饭”的,别人想看看你的“功 夫”,你练来练去的“就这一招”,恐怕就有点看不过去吧?连程咬金还要三板斧呢?因此,多编一些花样出来,练得大家眼花缭乱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恐怕 就是“套路”的意义了。

教拳维生的拳师们,也是一样的理:普通的学生,没几个有悟性的;有些人一年也练不好一式。可是,假如老师天天只教同样的动作,让学生慢慢练,恐怕学生的学 费就收不上来了。因此,也要常常变变花样才行,让学生有“层出不穷”之感。因此很有必要教教套路,几十百把个招式,练起来也不容易。而且,还要准备好不同 的套路,等学生学了一样就换一样。比如练了新架,再练老架,练了大架,再练小架。练了拳术,再去练器械。练了刀,还有棍剑等等十八般武艺。这样拳师才能 “细水长流,武运长久”。否则怎么混?

当然,这样就是“商业运作手法”,非关武道与技击了。

上面的说法,是我的一家之言,孤陋之处,让名家笑话了。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就不会套路,所以说套路不好,像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名家大师们,没有必要在意我的胡说八道。我本来就是外行嘛,说些外行话很正常。

不过,似乎民国时期的拳术大家李存义说的也很“外行”:他说练拳要领是:“一形不顺,不能练它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必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非是形式不熟悉,内中气质未变化尔;一形通顺,再练它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然,一气贯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难道现在热心练拳的人,居然不看这些要领吗?李存义总比你现在的“师傅”要高明得多吧?

附:剑招“风摆杨柳”的练习要点

不过,我这个不懂套路的外行,倒是可以关起门来教训更加外行的“内部”人,而且我可以把一式变化万千地演出来,教出来。

学堂的老师一直都在练拳,特别是其中三人,一向喜欢武术,也下了功夫刻苦练习,原来是认真跟随正宗传人练了传统套路的;平时他们也觉得自己“有点功夫”。 不过在我的“实战考验”下,马上就露了原形:我让老师拿来摄像机,把他们实战搏击的镜头拍下来,问他们,平时练的功夫在哪里?都很惭愧—他们打起来, 双方都跟村夫野妇也差不多,毫无章法,身上根本没有受过“武术训练”的样子。就算是赢了也是侥幸。

我让其中的赢家与我进行对抗练习赛,一上手全都是被打得“找不到北”;当然,也录了下来让他们看,问他们看出来我的拳法有什么不同?—他们这才想起 来,似乎我的出手,全都是平时看惯了的招式—我日常练拳的招式。只是“变”了一点点,没想到我平时练习的时候看起来“舒展大方”,轻盈得像是跳舞一样 的“无害动作”,实战的时候会这么有威力。这一式就是“风摆杨柳”,本是剑招。

“吃了亏”的老师们,后来就决心改变原来华而不实的练拳方式了,开始认真地练“单招”。我要他们只练一式我“创”的(其实是我师父教的)“风摆杨柳”。这 一式,看起来轻柔飞扬,柔和大方,很像是跳舞。练起来也必须练成轻柔圆活的样子,不能出蛮力练习(其实练不好的话,想用力也发不出力量来)。不过一旦能够 应用后,却是“八面威风”;这一招本来是剑法,但也可以当拳来练。练好后出拳快且重,身法变化多端,一般人无法抵挡。这也体现了武当拳“拳剑合一”的特 点。

这一招的练法,要求身体和顺放松。手在肩部开始要画一个立圆,胯和腿,也要一齐配合画立圆,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单脚立地支持重心,随时左右交替练习 转换;身体的转换和步型的变化都要配合手型,要在不经意之间完成变转,不能刻意强行扭转。长期以来困扰练拳人的“松腰”问题,也可望通过此招的练习而达 到。因为如果不会松腰的话,这一式会练得很难看。扭来扭去的显得特别笨拙,完全没有“风摆杨柳”的轻盈姿态。

这里讲一个要诀:就是“单剑看手,双剑看走”,意思就是单剑练得好不好,要看练习者的手 —不拿剑的那只手。只有不拿剑的空手能够和拿剑的手配合无间,协调密切,这才是练好了。许多人拿着剑,心里只关注拿剑的手,另一只常常像是多余的负担 一样不知如何处理,有些人像是鸡爪一样缩在胸前。这样永远练不出真正的剑法。因为剑法拳法,都强调阴阳变转。心中只有拿剑之手,身体就废掉了一半,怎么可 能练出“协调”的人体?怎么可能“变转阴阳显神奇?”。

我要求的“风摆杨柳”练法,是左右手皆可持剑,空手一样走剑招。平时左右手练累了就交替换手持剑练习,招式不变,这才合乎要求。

由于此招是单双剑兼容,自然也符合“双剑看走”的要领,就是练双剑的不是看自己手上的剑舞得多么漂亮,而是看步法和身法是否灵动,转换是否灵活多变。

“风摆杨柳”一式,顾名思义,就知道极重身法步法的圆活轻灵。身法不灵的话,就不是“风摆杨柳”了,而是“大象跳舞”。此式如练不到“身剑合一”,“身步 合一”,“上下左右合一”的“身体和顺”境界,就谈不上“打法”了—用不上的。因此有学堂老师学了这个动作后,就想模仿我的打法去试试,却完全用不 上。因为此招打法上的要诀是“左右呼应”,“上接下打”,“明退实进”,身体转换不过来,阴阳不配合的话,根本就用不上。

练此招,还需要找个大一点的场子,最好在跑道上绕圈。每天转个五圈十圈下来,慢慢就会受益了。因为此招既然最终练成后“威风八面”,自然不能小气。选一个 大一点的场子,对于心态的开阔以及剑招的开阔都很有好处。否则在狭小的环境下练习,长期下来可能练出一个小家子气的剑招来。如果身体心念舒展不开,此招也 就无用了。当然,真练会了的话,到不在乎什么空间大小了;一个很小的空间也可以练得大气磅薄的。

由于我过两天就要离开学堂,回武汉一段时间。老师们要求把我这一式演练的动作用摄像机录下来好好学习,这一想法被我否决了。我说他们不能按照我的动作姿态 来练习此式,而必须按照我告诉他们的练拳要领来学习。光模仿我的动作外形的话,是学不来真拳法的。这一式由于暗藏的变化很多,一定要自己有所体悟才行。光 是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名师”外形,一定练不好。而且我演练该式,也没有定法,常常会变化了姿态来“玩”一下。虽然要领不变,但是外形已经变了。

我突然想起来温县的老拳师刘老师要给他拍录像怎么都不肯,说是拍下来就是假的了。他只愿意偶尔演练一下给我们看,一招“上金刚”就有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之 感。由此发现,某些想要通过书上的图画,或者模仿光盘上名师的动作外形,想要练成“真功夫”的人,是多么的不切实际。特别是内家拳,真的不是一个“外形” 的事。学者不可不知,不然自己骗自己,费了力气花了钱,反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