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法、演法与打法

序:我练拳至今不过三四年,上台表演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至于实战更是处子之身。所以,此处对于“练法、演法与打法”的讨论仅成一家之言,请“择其善者而从之”。

刚开始练拳时,自己只是一味得训练,从未考虑过“练法、演法与打法”的问题。后来,参加了一些节目的表演,期间正好阅读了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的《逝去的武林》一书,看到其中提到了练法、演法与打法之间的不同,才开始结合现实中的训练、表演等来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功练功,练法肯定是必不可少了,也肯定是习武者最早接触的。武术要求习练者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些都是通过训练而实现的。不管是桩步还是手套,不管是套路还是成拳,这些都属于练法。练法要求练功者动作大开大合、正顺圆满够,目的主要在于伸筋扒骨、撑肩开跨。此外,还要求能够听劲,我想这主要是训练习练者的思维与反应能力。当然,除了这些外在的要求,还有对于内气的要求,那就是一气呵成、圆转不停。现在老师要求通过加快架子的节奏来减少杂念,恐怕就是想让大家学会用“一口气”(注意:不是真的一口气)来完成整个动作,就好比一根线穿起几十个红辣椒一样。

对于武术习练者来说,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有表演的机会。那演法是否有特殊的要求呢?有的人认为,直接拿练法去表演就行了。现在好多梅拳弟子,甚至是一些老师兄在表演时都可能直接使用练法,也许他们从来没想到过有练法和演法这样的说法。此处,插入两个小故事。去年暑假,我们拿到了一个教小朋友(年龄集中在5-10岁)练拳的机会。在第一堂课的开始,我们先展示了一下基本功(属于练法),展示完后问他们感觉怎么样,结果二三十个小朋友异口同声得说“和跳舞似的”。也许他们看不到深层的东西,也许他们童言无忌,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们在给成年人表演之后,从来没有做过调查,但如果真有一个这样的调查,我想其中肯定有不少人会给出“这是表演的什么呀?一点都不好看”这样类似的评价。另外一个小故事也是发生在去年暑假期间。当时为了给广大梅拳弟子机会参加世博的表演,给其他地区了一些名额。这些师兄弟来到之后展示了一下他们的排练,师兄看完之后就说“你们不能这样去表演”。其实,何止是老师兄,就连我们都能看出他们是在练习,而不是在表演,根本抓不住观众的眼球。总而言之:演法不等于练法。

演法不等于练法,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不管是练习也好、表演也罢,翻来覆去无非就是那些动作,只不过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包装而已。好比一个人及其穿着打扮:在家里穿着睡衣、甚至裸体都没问题,但要是参加宴会那肯定要西装革履、装扮一番。有好比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私下八卦时可以说“老牛吃嫩草”,但对着当事者最好说“一树梨花压海棠”。如果你熟悉R语言,可以拿其中的泛型函数来类比。演法来源于练法,但不同于练法。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布局。练习书法的都知道,平时练习时可以在一片破纸、甚至报纸的空白处练习,但要创作作品时,则要考虑整体布局:何处起止、何处落款、何处印章……对于武术习练者来说,平时练习时可能只有“卧牛之地”,但表演时往往都是一个大舞台,如果按“卧牛之地”来算,恐怕至少能卧个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牛吧。练习时可以窝在一个很小的区域,但表演时则要穿梭于整个区域而不是只局限在中心区域或者某个角落,仿佛整个舞台都在表演者的“魔掌”之下。二、”夸张“。神曲《忐忑》的演唱者有这样一句自白:“不过我的表情确实夸张,脸都变形了,这是因为长期在国外做演唱会,不会在电视上播,所以没有考虑镜头。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如果动作不到位,观众就会看不到。我看了自己的表演也吓了一跳,当时眼睛怎么瞪那么大?”从中你是否看出些什么来了?表演不时街头卖艺。街头卖艺时,观众基本上是围观,最远的观众也不会超过10米。但表演时则不同,有时候场地会很大,最远的观众都有可能在几十米开外。这时候如果动作不适当得进行夸张,恐怕最后排的观众看不到任何动作。想想你在报告厅里看投影仪上那蝇头般大小的文字时的感觉吧。三、节奏。此处说的是表演时的节奏,它不同于练习时的节奏,也不同于实战时的节奏。平时练习时,大大家都习惯”平淡一生“,但有谁能够坚持看完”平铺直叙“的表演?换做是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吗?表演时,就好比在写诗作文、创作乐曲,可以起承转合,可以先声夺人,可以画龙点睛,……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有一个高低起落的节奏在里面。表演时还需要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如果像平时练习那样”一气呵成“,观众连鼓掌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要有动有静、有急有缓。

所谓打法,就是武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实战如兵法,贵在”出奇制胜“。师兄以前曾说过:”和别人对打时,要看对方的肩膀。不管他出什么招,只要一动,他的肩膀会先动“。练习表演时以大为主,如果在实战时也张牙舞爪,肯定会被对方识破从而遭到克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从而克敌制胜,这才是实战的王道。至于实战中的三原则:快、狠、准,大家都知道,此处就不详述了。

好多人、特别是从未真正接触过武术的人,由于看武侠电影、电视,都以为实战就像影视中的那样,其实不然。我们经常看到电影中两个人对打时一堆的蹿蹦跳跃、闪转腾挪,但请牢记:那是表演!实战中,除非有十足的把我,否则不要轻易使用腾空的招式,因为那样滞空时间太长、很容易给对方可乘之机;如果在空中受到攻击,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因为不像脚踏实地,在空中没有可以借助反作用力而发力或者借力的东西。另外,影视中为了增加观赏性,常常有一些很炫的腿法,而对方常常会用手去接这样的腿法。而实际上,腿法能躲就躲,尽量不要去接。练过第一手成拳的都知道,其中的那个外开腿即使是用身体去接,都有可能被震伤,更别提用手去接腿法了。另外,在影视中常常看到兵器相碰,再辅以“叮叮当当、乒乒乓乓”的配音,让人振奋不已。而真正的实战中,则应该尽量避免器械相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刀刃、剑刃越锋利,越容易损坏。刃部是用来伤敌杀人的,如果卷刃了如何还能够刀起头落?如果想用于防守,可以使用刀背、刀身这些厚重不易损的部位。以前曾听一个师兄说,有一个师兄在实战的时候,习惯性得使用平时训练中的八方在那里空耗体力,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不区分练法和打法的例子。千万不要把练法和演法当成打法来用,否则有可能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练法、演法和打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可混而用之。练法重养,伸筋扒骨;演法当炫,光彩夺目;打法在用,兵行诡道。一言以蔽之——大演练、小攻防

注: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老师、师兄弟姐妹们无关。

附:《逝去的武林》(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2月第1版)中关于练法、打法的摘录
唐师讲,形意拳练法和打法,迥然不同。比如,练法要以身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直至练到川流不息的程度。而打法则先要将手鞭子一样地甩出去,再以肘追手,以肩追肘,以身追肩,说到这里唐师两手拍了一巴掌,很响,说用身子拍手,就是打法了。
形意拳古谱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话,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李存义提炼的打法歌诀:
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第33、35页,“乃知兵者是凶器”

也许形意在打法上是只进不退,但在练法上是“不求进步,不断退步”的。这样练拳的好处大了,练武时练吸,等真比武时,就没有吸气只有呼气了,你一吸气就有了破绽。要连续不断地进攻连续不断地呼气,你一口都呼出去了,便没有后劲了。
形意的雷音,在练法上是养生之道,在打法上是一种特殊的呼气法,用于连续战斗。真比武,生死都不管了,哪还顾得上吸气?达不到雷音境界的人,在比武时鼻腔也哼哼,这是强迫自己呼气,没有办法的办法。
练法和打法往往是反的,练的东西,在打时呈现出来一种反面效果,真是恰到好处。按照“轻出重收”来练五行拳,你就有了自己的节奏,五行拳是一个动作一条直线地打下去,无限重复,不是为了“一招熟”,是为了练那个潜在的节奏,有了节奏,人才会越来越强。
——第54页,“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仲轩老人讲,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诀都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弄混乱了,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比武,这是当年形意拳公开传授后留下的弊病,但按照旧的武林规矩,许多东西又是不能公开的,所以是个左右为难的问题,有待后人去解决。
——第93页,“使我自惊惕”

形意拳有练法、打法、演法(表演)三种变化,尚云祥说的这句话(“我教给你一个反应和反击在一块的法子,好不好?”)属于打法。
有功夫上身,才是拳术。光把形意拳的打法,用到战场上,拼一会儿刺刀还管用,因为比敌人巧,但上战场时间一长,就不是拼招了,而是拼体能,就必得有功夫。
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如何让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会许多人?前辈拳师忧国忧民,是在很费心地想这个问题,不是造个“速成”的幌子骗钱。
我可以肯定地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
尚门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练。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练太极拳,要像煮中药似的,让药性慢慢发挥,功夫最终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犹如炼钢似的,一开始要猛火急烧,把铁矿杂质都去掉,所以得猛练。
——第120页,“杀人如剪草”

    • 其实我当时读完了也没多少感觉。怎么说呢,书是死的,经历多了,就能把生活和书语结合起来了。
      不过多读书还是很有用的;博览群书一世,醍醐灌顶一时。幸亏大学读书多,现在都是吃的大学时的老底。
      这年代貌似“老牛”很多,文中的那个不是特指,是泛指。如果你非要说它指的是你,那我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