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古城 畅谈国际龙星——简记2009年龙星计划苏州之行

2009-6-13至2009-6-21的苏州之行结束了;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也有不少收获。简要记录一下,与同行们分享。

前五天(14-18)以龙星计划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主,由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梁杰教授主讲。可能是粱老师自己以研究蛋白质结构为主,整个课程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蛋白质结构的内容;至于生物信息学中其他的内容,除了序列比对占据剩余的时间外,其他如数据库、进化分析等基本上未提及。而且,原本计划五天的课程,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全部讲授完了。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收获不是很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收获——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好好享受了一下苏州古城的秀丽、幽雅,欣赏了一番相映生辉的美女与美景;可惜天气比较闷热,有点扫兴。

后三天(19-21)以第七届国际生物信息学研讨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Bioinformatics Workshop)为主,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著名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专家,包括郝柏林(院士)、陈润生(院士)、龙漫远、徐鹰、刘小乐、王伟、李程、李蔚、于军、李亦学、梁杰、张阳、韩敬东、蒋华良、沈百荣等人。由于会议安排过于紧凑、会场太小,再加上空调太小、天气闷热,整个会议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过在报告过程中,时不时地会看到有思想火花在闪烁,而且气氛相当活跃,特别是第一天晚上的座谈会,更是异常得“火爆”。总体看来,这次会议还是比较成功的。

会议中每个人的报告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某些演讲者的讲话却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下面便以演讲者为单位分享一下这些科研大家睿智的思想:

1.郝柏林(院士)——复旦大学理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评价:不怒而威,言辞犀利,点评精准。
(1)生命属于非典型集合,需要一个一个得单独进行研究。郝院士以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原理》,香农,1948年)中的香农第三定理(非典型集合与典型集合)为引言,引申出“生命属于非典型集合,需要一个一个得单独进行研究”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已经有好多全基因组序列,但是还需要继续测序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生物学家的研究指明了大的方向——每一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去欣赏。
(2)Just do it.郝院士提到,现在的人(指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想的太多,干的太少”。“不反对想,但想想之后,就要动手干,干着干着就会发现好多新的、有趣的东西”。郝院士虽然是针对科研工作者说的这番话,但我觉得这个“Just do it”原理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如:人生的职业规划、对爱情的追求……。

2.陈润生(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个人评价:老而益壮,精神矍铄。
不走寻常路。做科研,如果看到别人做某个课题比较成功、比较火,自己就跟风似得也做同样的事情,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很难有独特、重要的发现。陈院士在miRNA流行的年代,没有跟风,而是另辟蹊径,研究中等长度的ncRNA,可谓独具匠心。“跟风”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发型、装饰、服装等的流行;因此,“不跟风”原理也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适性。

3.徐鹰——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

个人评价:童心未泯,活泼可爱。
(1)换位思考,为“顾客”着想。徐老师作为大会的创办人,在开幕词上明确指出:会议的目的是让国内的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前沿进展,因此幻灯片可以用英文制作,但报告人必须用中文演讲。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多一些“换位思考”,或许能减少好多误会、避免好多麻烦。
(2)奇正相辅。徐老师在报告中讲的是Genome Barcodes的工作,但这个课题没有资金支持,所有花销都是挪用的其他课题的资金。徐老师的这种做法虽然有“挪用公款”之嫌,但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以重要课题申请基金,在完成相应课题的基础上,借用少量资金做自己感兴趣的“业余课题”。既不缺钱,还能自娱自乐;妙哉!

4.李蔚——美国贝勒医学院。

个人评价:思想独特,略显深沉。
(1)先找问题,后找工具。做科研,不能牢牢攥着手里的工具,去寻找问题;而应该反过来,先找重要的科学问题,再根据问题寻找工具、补习知识、学习技术。
(2)田忌赛马,提升信心与胜算。要学习田忌赛马,以弱避强,以强示弱。李老师谈了自己“以强示弱、提升信心”的做法:与生物学家讨论时,谈计算机;与计算机专家讨论时,谈统计;与统计学家讨论时,谈生物学问题。一段时间之后,信心大增!(狂汗!)当然这种做法也适用于课题项目的申请:申请课题项目前,做好调研工作,避开牛人、评审组组长的项目,中标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计算机专业或者数学专业半路出家、转行搞生物的同学,不要自卑、不要害怕、不要有心理负担。好多生物学问题,自始至终搞生物的人未必能够想的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背景,会有不同的思考,最终发现不同但同样重要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沈百荣——苏州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教授、主任。

个人评价:生在科研,心系生活。
享受科研,享受生活。沈老师在为苏州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做招生宣传时说,“苏州大学不是一个特别高水平的大学,但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我来苏大后,小日子过的非常舒服;我就在苏大待下了,别的地方请我我也不去。诚邀有兴趣的学生来苏州和我一块享受科研、享受生活”。现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一头扎了进去,成了被“科研”操纵的木偶;有几人能真正享受科研呢?如果自己有幸继续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除“享受科研、享受生活”外,别无他求。

注:
本文观点主要来源于文中提到的几位老师;但有所引申拓展。
如有谬误,与各位老师无关;特此声明。